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高级英语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
 网站首页 | 申报材料 | 课程介绍 | 教师队伍 | 教学资料 | 成果展示 | 教学录像 | 学习工具箱 | 留言互动 
  课程公告  
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课程动态>>正文
 
【大百科词条(稿)】翻译过程
2021-06-28 11:42  

本文转载自 今日语言学 公众号。

英文条头:Translation Process

学科主编:刘丹青
分支学科:语用学、修辞学、翻译学

分支主编:顾曰国   副主编:许钧、刘大为


翻译活动所经过的程序和阶段。


通常而言,翻译过程分为理解、表达和校改三个阶段。正确理解原文是译文表达的基础、前提和条件,它需要译者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原文的特点与风貌、内容和实质,辨明各语言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。表达则是理解的继续和升华,指以译入语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,其好坏取决于对原文的理解的深度及对译入语语言掌握的程度。审校是对译文的检查验收,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及对译文语言文字进一步推敲的阶段,审校对于笔译而言十分重要,但在口译中基本无法实施。


了解翻译过程,揭示翻译过程的机制和规律是翻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。在长久的翻译实践中,人们已获得了对翻译过程的基本认识,而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化,人们对翻译的语言转换过程和认知心理过程又有了更多、更为深入的了解。E.A.奈达(Eugene Albert Nida,美国,1914~2011)基于A.N.乔姆斯基(Avram Noam Chomsky,美国)的普遍语法理论,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、转换和重组等阶段,他认为翻译的转换在核心句层次上进行,具体表现为:分析原文的表层结构→获取原文的深层结构→转换译文的深层结构→生成译文的表层结构。R.T.贝尔( Roger T. Bell)提出了翻译过程的心理语言学模式,他认为翻译过程分为:①通过句法、语义和语用分析,将源语语篇分解为“普遍的”“非具体语言的”和“语义表述”三部分。②将小句在“语义表述”中的信息依次进行语用、语义和句法综合,变成译语语篇。C.诺德(Christiane Nord,德国)提出了目的论的翻译过程模式,她认为翻译过程是: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;译语语篇的目的由翻译的发起人确定,包括译语的情景和功能等;将源语语篇分析成“与翻译有关的源语成分”;转换;综合成译语语篇。法国释意学派提出了“脱离源语语言外壳”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,由此把翻译过程分成三个阶段:理解→脱离源语语言外壳→表达。J.S.霍姆斯(James Stratton Holmes,美国/荷兰,1924~1986)提出了翻译过程的“结构层图式转换模式”。他认为翻译在序列和结构两个层面上进行,在序列层面,翻译是逐句进行的,包括接收原文和形成译语语篇两个阶段,结构层面的翻译指的是先从源语语篇中抽象出“心理构想”,然后将这种抽象的构想运用到译作的形成过程中,用作检验所译句子的标准。结构层的翻译分为三个阶段:译者运用“派生规则”抽象出原文的“图式”;运用对应/对等规则将源语语篇图式发展成为可能的译语语篇图式;运用投射规则,将译语语篇图式转换成译语语篇,即源语语篇(派生规则)→源语语篇图式(对等规则)→可能的译语语篇图式(投射规则)→译语语篇。C.J.菲尔墨于1977年提出了“场景—框架语义学”翻译模式,他认为翻译的整个过程可以表示为:获得作者的源语框架→激活和建立自己的场景→寻找合适的译语框架。G.斯坦纳(George Steiner,法国/美国,1929~2020)从阐释学的角度解释翻译过程,他把翻译分为四步:信赖→侵入→吸收→补偿,信赖是对原作进行价值判断和衡量,是翻译前译者必须经历的一步;侵入指的是译者像抓俘虏一样,打破语言的外壳,深入到原文的内部,将核心思想抽取出来;吸收是将原文的意思和形式移植到译语中,用译语完整地再现出来;补偿就是寻求原作和译作的平衡。


翻译过程也可以从职业化角度来予以考察和描写,翻译项目工作流程一般划分为译前、译中、译后三个阶段。译前包括询问及确认可行、报价、客户与翻译服务机构签订协议、处理项目相关客户信息、项目注册、任务分配、技术资源准备、项目文本转化、人员分配和源语内容分析、术语确认与统一、规范术语的翻译、文风指导等。译中包括翻译语言转换、检查、校订、评审、校对、终审并提交;译后包括寻求客户反馈、获取合适的修改意见、译稿的保存、归类、与客户的后续事宜等工作。


翻译过程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们对翻译认知的变化。例如,在传统的文学翻译阶段,翻译过程相对单纯,译者翻译(有时甚至包括自己审校),出版社审校编辑出版,因而文学翻译者往往认为翻译过程就是理解、表达和审校,传统的翻译教科书也都是这样表述。对于职业化的翻译过程而言,因其社会化程度高,流程更长,涉及的人员更多,翻译时效性强,内容也更加复杂,因而其翻译过程要复杂得多,除了译中仍然是核心之外,译前和译后的各个阶段都涉及到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,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也要随之加深。


参考文献:

Bell R T, Candlin C.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: Theory and Practice. New York: Longman Inc, 1991.

Fillmore C J. Scenes-and-frames Semantics, Linguistic Structures Processing. Amsterdam: North Holland, 1977.

Nord C.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. Amsterdam: Rodopi B.V., 1991.

Holmes J S.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Theory: A Handful of Theses. Amsterdam: Rodopi, 1988.

Nida E A, Taber C.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. Leiden: Brill, 1969.

Steiner G. After Babel: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. London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75 /1992.

关闭窗口
 
广东工业大学 中国知网
 

高校精品课程网      版权所有  粤ICP备05008833号